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6章 Chapter6

關燈
第6章 Chapter6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Chapter6

班納特先生在心裏嘀咕家教應聘者的好相貌有點不妥,但仍彬彬有禮地把於連·索雷爾迎進門。

這次一改往日不管事的態度,打消了去沙灘散步的念頭。趁著派人去附近休謨家叫布蘭度回來的空檔,先和於連聊了起來。

班納特先生:“請先喝杯咖啡稍等片刻。與您相約面試的是我的兒子布蘭度,這就叫他快點回來。抱歉耽誤您的時間了,但願不會影響您接下去的行程。”

於連:“您客氣了,我來到英國沒有其他安排。此前信中只提了本周見面,沒有擬定具體面試時間,是我冒昧直接上門。”

於連對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早有準備,而他的回答似乎非常直率。直接表明沒有別的工作選項,只為班納特家的家教崗位而來。

這很可能會讓自身處於弱勢一方,令雇主知道自己別無他選,進而被挑挑揀揀或被壓低薪酬。

明知利弊,不甚在意。

在原定的人生規劃中,本不存在離開法國來到英國做家教的這一步。

家教,兩年前他就做過了。

他出生在宛如牢獄的木匠家庭。

從小開始,兄長因為嫉妒他的外貌與才智,時不時找借口毆打他。母親早逝,父親眼中只有錢,為了錢賣掉兒子都不會眨眼。

他最崇拜的人是拿破侖,最向往拿破侖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。

多麽偉大的年代,哪怕是出身貧寒的普通人也能從軍,憑著沙場作戰的真本事躋身上流社會。

然而,滑鐵盧戰役過去了十四年,拿破侖也在八年前去世。腐朽的波旁王朝覆辟,再也沒可能讓普通人以軍功晉升。

普通人想步入法國上流社會,剩下唯一的路徑就是學習神學。

十八歲時,於連再也無法忍受父兄的壓迫,被交好的神父推薦,邁出了第一步。去家鄉小城的市長家,教導市長德·雷納爾的孩子拉丁文。

不料,第一次直面上流階級的惡劣嘴臉。

德·雷納爾說的是請老師,實則把家教當成隨意辱罵的卑賤仆人。

不存在對知識的喜愛,更不會給人尊嚴。他的夫人也總是冷著臉,不以正眼看人。

哪怕於連被肯定了才學過人,哪怕他能將上流社會需要的拉丁文應用自如,但感覺不到市長夫婦的尊重。

德·雷納爾除了出身一無是處,憑什麽竊居市長之位。憑長相普通、舉止粗魯、學識平庸、對家庭毫無感情與責任嗎!

於連心懷憤憤,在自尊被嚴重侮辱的情況下,他冒出了卑劣的念頭,他要征服德·雷納爾夫人。

這能對看不起他的人進行隱秘的報覆,也是給自己的家教經歷找到一個借口。

這個時代,家庭教師已經不是光鮮高尚的職位。

將來自己出人頭地後被挖出做過這一行,他可以推說是為了愛情才會在市長家任職。

如今,法國上流社會的夫妻各有情人實屬平常。

勾引如願成功了。

於連卻開始陷入不安。

和他原以為的不同,德·雷納爾只看重利益,但德·雷納爾夫人與孩子們讓他體會到了這輩子的第一份真摯感情。

他明白了雷納爾夫人最初的冷漠只是佯裝。

夫人與丈夫毫無感情,她不知要怎麽面對與丈夫完全不同的溫柔男人。當她對這個男人有了好感,第一反應是使用冷漠的保護色。

真情可貴,令人幸福。

從來不懂真情是什麽,開始時只是做戲,漸漸卻深陷其中,動了真心。

偏偏時間、地點、人物全都不對,這輩子他都不可能正大光明地長久擁有這份溫情。

身份差異是無法逾越的天塹,更不提德·雷納爾夫人已經結婚,從一開始就斷了兩人組建家庭的可能性。

1792年,法國大革/命時期首次讓法國離婚合法化,相關法條在拿破侖法典中有限地保留下來。

1815年,波旁王朝覆辟之後,即刻將離婚法廢除。除非喪夫,否則妻子無法從一段婚姻中走出來。①

即便如此,於連渴望能擁有多有一天的溫暖真情也好,甚至把出人頭地的野望都放在一旁。

紙包不住火,有人匿名向雷納爾市長揭發了這段私情。

盡管上流社會的夫妻在外有情人是司空見慣的事,但雷納爾先生接受不了妻子的情夫是個窮小子。

哪怕沒有確鑿證據,但也是對他的侮辱。不可能和妻子分居,與感情無關,這會分掉他的一大筆錢財,絕對不行。

雷納爾夫人成功斡旋,沒讓丈夫將匿名信中提到的私情當真,而把它推到了產業競爭對手使出的誣陷上。

這些風言風語卻堅定了她的想法,讓於連不要繼續待在維裏埃小城。她很難過愛人的離開,但以免兩人越陷越深,將來更加痛苦,不如分開。

於連不得不離去。臨行前,雷納爾市長想要贈送他六百法郎,像是在歡送一個汙點離開。

他斷然拒絕了。自己最初是報覆式用心計引誘了夫人,但在真心相戀之後,從沒想過用錢買斷侮辱這份感情。

更諷刺的事情卻出現了。

愛財如命的市長先生因為不必付出這筆錢,反而更感謝他,給了他一張品行良好的證明推薦。

家,不可能回去,那裏是牢籠。

走,是唯一的選擇。

在神父的推薦下,他第一次離開了家鄉,前往了省府貝桑松的神學院。

他申請到了獎學金,原本以為來到研究仁慈上帝的學術機構,豈料現實與想象大相徑庭。

明明身處神學院,對宗教的虔誠與好學鉆研,反而成了最大的原罪。

那裏充斥著各種令人作嘔的勾心鬥角。法國教會似乎明白書籍是最大的敵人,上層只要會服從的傀儡。②

於連因為學識優秀與混日子的同學們格格不入。

更因派系鬥爭被牽連被蓄意打壓,本能獲得第一的成績,而被降至第一百九十八名。

在這個腐爛透頂的地方呆了近兩年,他表面上越不動聲色,內心就越一天也不想多留。

恰在此時,讀到《法蘭西文化報》上的招聘啟事。

登報人以頗為真誠的語調請人去英國擔任家教,教授拉丁文、神學、法語或德語以及當地風俗。

於連認為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,可以說學以致用且專業對口。

盡管他一萬個不願意再做家教,但這份招聘啟事出現的時間剛剛好,他亟待脫離目前深陷泥潭的生活。

這不是沖動選擇,而帶著一絲不可查的期待。

從小沒能幸運地體會美好的親情,後來經歷了一段無妄的愛情。

在法國,他看不到正常向上走的任何希望。繼續待下去,他會不會成為自己最憎惡的人?

以前沒有關註英國的情況,因為這份招聘啟事,他特意去打聽了倫敦的現狀。

英國議會改革了,選舉權不再把持在舊貴族手中,而擴大到從事工商業的富商。

或許,喬治四世治下的英國會比波旁王朝治下的糜爛法國好一些?

退一步說,不得不承認一年三百英鎊的高薪,是一個令人無法不心動的價碼。

於連發現也許英國能讓他過上正常人的生活。

一種不必違背本心,不必將內心與行為割裂開的生活。

邁出了從未設想的一步,認真撰寫求職信寄出。在收到面試通知後,立刻請假出國來到斯卡伯勒鎮。

不過,他也沒有非此不可的想法。如果選不上,就退守神學院繼續蟄伏。

此刻,表現得從容。

心裏非常意外,沒想到面試決定權不在班納特先生手中。做父親的不做主,而讓孩子自行決定一筆三百英鎊的生意?

於連與班納特先生交談起來。

然後,意外越發多了。

這才知道報紙上的招聘啟事居然是小班納特先生自行發布。

對此,作為父親的班納特先生沒有氣惱,更在為孩子的獨立自主而自豪。

這是一種非常陌生的家庭認知。

於連見慣了獨/裁式的父親,那些男人不論有無本領,對妻兒的事都是自作主張,而完全不顧對方感受。對比而言,班納特先生顯得頗為開明,開明到只在自己的夢裏出現。

羨慕,油然而生。

假如他的生父能有班納特先生十分之一的品格就足夠了,他就能擁有不敢奢求的溫暖家庭生活。

可以確定一件事,在班納特家做家教,遠比在雷納爾市長家要令人舒適。

哪怕後者的權力地位更高,但在品格上與班納特先生是雲泥之別。假如第一次做家教時,他遇上的班納特先生,一切又會如何?

應該會很美好。

他能成為令人尊重的老師,而絕非被認為是卑賤的仆人。再之後,他能否通過真才實學,贏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?

於連壓下了沒有意義的假設,過去已經發生了,但無法克制對於班納特先生的欣賞。

班納特先生誠心讚揚:“索雷爾先生,以您的神學造詣來我家做老師,真的屈就了。您應該在羅馬教廷獲得一席之地。”

一番交談,班納特先生主要詢問了於連學術相關問題。

得知於連在法國神學院進修,以往有過家教經驗,再聽他信手拈來宗教相關研究,又對各教派教義都了如指掌。

班納特先生原本因人外貌而起的猶疑全部消散了。

他在真心讚美,認為於連來做家教是大材小用。

正想要問一問布蘭度在報刊上貼出的年薪究竟幾何,就看到人出現在會客室的門口。

布蘭度眼見室內氣氛融洽,看來短短四十分鐘已讓兩人相談甚歡。

“父親,午安。抱歉,沒有提前和您說一聲面試事宜,勞您費心了。索雷爾先生,有勞您久等了,歡迎來到英國。”

“小班納特先生,很高興見到您。”

於連起身問好,又一次生出了意外情緒。

招聘啟事與老班納特的話語都沒透露“學生”年齡多大。這才發現自己先入為主了,他要教導的不是十歲左右的孩子。

更加令人驚訝,比起老班納特恰如其鄉紳出身的與世無爭,真正的雇主布蘭度有更多了不容忽視的矜貴氣場。

與自己厭惡的那些人不同,小班納特先生沒有高高在上的傲慢,而有著仿佛能洞察人心的冷靜。

班納特父子在外貌上能找到些許相似點,但在性情上只怕截然不同。

於連暗暗琢磨今天的意外次數過多,快讓他要對意外習以為常。

班納特先生沒有離開,而向布蘭度介紹起於連。

中心思想就一句話,他支持聘用於連。這位應聘者的拉丁文與宗教學很不錯,是找到專業對口人士。

說歸說,最後的決定權在布蘭度手中。

班納特先生不認為布蘭度未曾提前告知另找家教有不妥,那是布蘭度自費請人,請誰都是她的權力。

何況,早在自己把布蘭度的教育權讓渡給休謨時,他就默許了不過問相關事宜。

還有一個小疑惑。

雖然英國國教與法國天主教都信奉上帝,但在教義上明顯不同。

如為進入劍橋而學習宗教知識,布蘭度請法國人來輔導,會不會偏題呢?

班納特先生沒有在於連面前道出疑惑。既然布蘭度同意於連來面試,想必早有打算。

布蘭度微笑著,耐心聽著班納特先生的誇獎式介紹。

在今天之前,除了讀過於連·索雷爾的自薦信,她對此人聞所未聞。

她不會庸人自擾地猜想這人是不是上輩子某本書中的角色。

反正沒聽說過,要不就是沒這本書,要不就是她沒興趣的藝術作品。

如果問上輩子喜歡的西方名著,當屬十九世紀史密斯夫婦合寫的《大偵探柯南·道爾》,但她沒想過這輩子能遇見書中人物。

說不定在某個平行時空,柯南·道爾反而成了作家,寫出了《S探案集》。而在另一時空,偵探S是現實人物。

時空規則詭譎難測。

說不定在α時空,有ABC等書籍,但在β時空有的就是AHX等書籍。而當來到γ時空,《A》與《H》的角色成了現實人物。

因此,布蘭度獲知班納特一家與《傲慢與偏見》的關聯後,從不認為這個世界被降維了。

故事只能當做分量極輕的參考,別以原著去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功過,因為人在這個世界活著就會不斷變化。

“我覺得以索雷爾先生的學識,將來必能成為某個教區的主教。”

班納特先生以此作為結語,結束對於連的讚美介紹。

布蘭度保持微笑。

暫且不論於連的學術水平如何,至少能肯定一件事,只要他願意可以與班納特家眾人融洽相處。

這是缺點嗎?

不,它可以變成有利的事。

尤其是於連有著俊美外貌加持,將他使用得當就是一本好教材。

班納特姐妹多少能獲得一些對漂亮男人的免疫力。

特別年紀較小的凱瑟琳與莉迪亞,但願她們多長長見識,不會再輕易被男人哄騙。

布蘭度開出高於市場價三倍的高薪請家教,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為自己找一個順手的陪練。

她要找有多重用途的人,或是有潛力成為自己的助手/合夥人,或對班納特家其他人起到教育作用。

所謂教育,不是僅僅灌輸書本知識,更不是只展示友好和睦的一面,而是要直面現實世界的多面性。

找員工又不是交朋友,不求應聘者的品格正直無瑕,只要知錯能改,在可控制區域內就行。

最主要的必要條件,來人有能力卻不迂腐守舊,從思想上要敢於挑戰與反抗陳規。

這一點在這個時代卻很難得。

之前的十二位面試者,或因專業能力不足,更因思想上無法擺脫舊式烙印而被篩除了。

當下,布蘭度直接認同了班納特先生對於連的讚揚,沒有流露出一絲質疑。

“索雷爾先生,從閱覽您的簡歷到聽了父親對您的肯定,我認為您在語言與神學上的學識是毋庸置疑的。”

敢這樣說,因為班納特先生不是不學無術之輩,他懂拉丁文也懂神學。

以其標準去評判家教的學識,不一定能選出驚世之才,但足以選出符合時下標準的合格老師。

班納特先生立即眉開眼笑,被布蘭度肯定了自己的判斷眼光,這感覺真好!

他也沒昏了頭,對招聘於連可能引發的反應有了一番考量。主要是對凱瑟琳、莉迪亞的影響,她們看人就膚淺地看臉。

怪誰?

班納特先生沒有把責任推給妻子,覺得這兩個女兒是隨了自己年輕時的毛病。當年會娶這位妻子,就是因為年輕時她非常漂亮。

等到婚後幾年,他才後悔當初結婚太沖動,對妻子的性情不夠滿意。後悔沒用,只能有一天算一天安穩地過日子。

他付出了婚姻生活不夠美滿的代價,而女兒們應該還來得及糾正。這事需要對癥下藥,於連或許是一個契機?

至於另外三位年紀偏大的女兒,會不會對俊美家教產生好感?

班納特先生經歷了四女兒長達十四年的癡傻癥後,對很多事都想開了。

誰在年輕時沒一些朦朧的情愫。

在保護好自身的前提下,不弄出私奔之類影響家族其他人的醜聞,感情合則來,不合就散,再開始新一段。

於連反倒神經緊繃起來,不認為能夠如此容易就通過面試。

三百英鎊的年薪,約合七八千法郎,這樣的高薪工作豈能輕易獲得。

布蘭度卻真的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專業能力考察的部分。

“既然父親認可了您的專業學識,我不再贅述這方面的問題,我們隨意聊些別的。”

專業技能過關,只需問一問思想傾向了。

後者卻會被故意隱藏起來,誰讓這是一個混亂動蕩的時代。

布蘭度一點也不嚴肅,而似閑談家常,語氣輕松地說:

“我希望能請到一位愛好相近的家庭教師,讓學習氣氛輕松些。索雷爾先生,能說說您最喜歡的書籍是哪一本嗎?說不定我們能有相似的閱讀偏好。”

於連正要給出標準答案《聖經》,他能將此書倒背如流。

結合招聘啟事上的授課內容以及自己的神學院學歷背景,這會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答案。

布蘭度不疾不徐地補充:“上帝保佑,您不會回答《聖經》。仁慈的主一定明白我不是在質疑經典,誰不喜歡《聖經》呢?我問的是除此之外,您喜歡什麽書?”

於連準備好的回答被堵在嗓子眼。

因為被噎住了而難受,更因被預判了回答,令他覺得像被揭開了一層面具。

現在該給出什麽樣的答案?

隨心所欲地說一本書嗎?

或是從提問者的角度思考,什麽書籍最合布蘭度的心意能讓自己通過面試?

於連原本對這份工作沒有勢在必得的渴望,眼下卻被激出了勝負欲,想要被認可被聘用。

第一次見面,他很難從布蘭度的言談舉止中判斷出此人的喜好。

與從前見過的那些人不同,布蘭度沒有高人一等的傲然,也不見與光同塵的隨和,更不是裝模作樣的紳士。

於連沒有去過倫敦,但道聽途說了許多霧都傳聞。布蘭度就像是倫敦之霧,令人無從窺探真實面貌。

猜不透對方的喜好,只能賭一把。這就說出了一個不確定適合與否的回答。“我喜歡的書籍是……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

①參考《分道揚鑣·離婚簡史》【加】羅德裏克·菲利普斯·著

稍稍背景補充:

當時的歐洲權貴社會,夫妻在外另找情人是很平常的事,甚至一度成為引以為榮的事。

結合當時的教義來說很諷刺。宗教在名義上說得好聽,婚姻聖神而不支持離婚,其實上流社會多數因為利益結合,離不了婚,那就各玩各的。

引以為榮的原因是,一來追求自由愛情,二來顯得自己大度不管丈夫/妻子有情人。(我很想吐槽#!¥!¥!@,這價值觀,真就是三觀不合)

·

19世紀之前,離婚對歐洲是個遙遠的詞。

進入19世紀,隨著經濟、社會、宗教等多重變革,爭取合法離婚權的運動興起。但過程是曲折反覆的,且每個國家或地區情況不同。

這裏就說法國,在1792年法國大革/命後,使得法國離婚合法化。隨著拿破侖上位,將其收入拿破侖法典,這也影響了到歐陸其他國家興起離婚法條的制定。

但是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,路易十八上位1816年馬上廢除這條法律。把離婚視作反抗波旁王朝統治與婦女反抗丈夫的手段。

·

隨著拿破侖戰敗,歐洲其他國家也掀起了反離婚浪潮。離婚法的廢立在這個世紀一直都與政治鬥爭掛鉤,從不是單純的民事權利。

·

另,宗教的原因也是巨大的。英國在16世紀宗教改革,脫離羅馬教廷與天主教會的控制,但是英國國教聖公會在離婚問題上,是唯一沒有放棄天主教關於婚姻不可解除交易的新教教會。

因此,英國離婚法的推進並不快,直到1857年通過第一個離婚法《婚姻訴訟法》。

從時間線上看,1837年英國規定夫妻結婚可以請其他教派來主持公正結婚,不再是非聖公會不可。也是經過二十年的演變,聖公會在英國境內的控制影響力才逐漸減弱。

·

詳細可見《分道揚鑣·離婚簡史》。

——

②《紅與黑》原文:“法國的教會似乎明白書籍才是宗教真正的敵人。在教會眼裏,虔心服從才頭等重要。”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